<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色彩风格
        您的位置:麻城市检察院 > 检察文化

        听“老检察”讲那过去的故事

        【字号:      时间:2018-03-26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16年,老区麻城撤县建市后整整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三十载风雨春秋,弹指一挥间,麻城检察院犹如襁褓中的婴儿,吮吸着改革开放的乳汁,随着麻城撤县建市后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不断茁壮成长。全市检察干警肩负着“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神圣使命,秉持坚韧不拔、负重奋进、严格执法、刚直不阿的检察精神,为了老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奉献了青春和热血,谱写了麻城检察事业的新篇章。在纪念麻城建市30周年之际,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特地拜访了三位见证麻城检察事业发展的“老检察”,掀开了他们尘封的记忆。

        八个人的检察院  三十平方的办公房

        鼠年岁末。

        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下午,笔者来到恢复重建后的原麻城市检察院首任检察长朱书绅的家。年近八旬的朱老身板硬朗,神采奕奕。当听说我的来意后,他显得有些激动。稍停片刻后,朱老就打开了话匣子。

        19781月,党中央决定将被“四人帮”砸烂的公、检、法恢复重建,湖北省委决定全省应山县(今广水市)、麻城县两个县级检察院率先恢复重建。同年2月,麻城县委决定由县委机关党委负责人朱书绅同志担任检察院检察长,同时从公安、法院和纪委抽调7人来检察院工作,办公地点在原麻城县政府招待所内一栋三层的办公楼里。全院8人挤在面积只有30平方的两间办公室,设有批捕、起诉和办公室三个科室,临时从政府办公室借来几张旧办公桌椅,交通工具就是三辆自行车。不久,县政府将一辆经过拼装的旧吉普车分配给检察院。这些,就是当时检察院的全部家当。

        恢复重建的麻城市人民检察院,担负着全市刑事案件的批捕、起诉等业务工作。当时,检察事业百废待兴,被“四人帮”破坏后的法律、法规很多还没有恢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检察业务工作非常艰巨。在通风条件及差,冬冷夏热,似碉堡般的办公楼里。干警们经常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工作。在城区办案靠步行,出城办案骑自行车。朱老既是检察长,又是办事员,常常同干警们一道下乡办案。大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要将被“文革”耽误的损失夺回来,要将被“四人帮”砸烂的法制建起来,要将检察机关的威信树起来。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仅有8人的检察机关,每年担负着数十件刑事案件的批捕与公诉等工作,大家没有一句怨言。特别是832月发生的震惊全国的“二王”案件(流窜犯王宗坊、王宗伟兄弟抢窃杀人,四处流窜,搞得人心惶惶),于是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严打”斗争,我记得麻城全县当时一晚上抓了1000多人,看守所还关不了,检察干警连续几个月没有休息,当年批捕、起诉刑事犯罪案件近400件,是前三年的总和,且无一例冤假错案,可见当时效率多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麻城检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1982年,麻城检察院离开政府招待所院内那栋阴冷潮湿、办公拥挤的“碉堡楼”,搬至举水河畔、市区东门大桥桥头一栋新建的四层办公大楼。检察机关终于有了自已的家!此时检察干警已由8人发展到30余人,办公面积由30平方米增加到400余平方米,内设机构由原来3个科室增至6个科室,新添了警车,科科还有摩托车,机关办公办案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谈起当时的情景,朱老兴致勃勃,往事历历在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老区麻城检察院先后历经了7任检察长,大家一届接着一届干,200010月,投资近千万元的新检察院落成,麻城检察院再次实现了整体搬迁。此时检察干警已由30人发展到103余人,办公面积由400平方米增加到2000余平方米,内设机构由原来6个科室增至19个科室,如今的麻城市检察院,座落在宽阔笔直的金桥大道的一侧,巍巍壮观的办公大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气宇轩昂。楼前宽阔的绿茵草地上簇拥着一团团鲜花翠竹,沿着玲珑别致的汉白玉护栏的阶梯拾级而上,令人心旷神怡。花园式的办公生活环境,堪称“麻城一景”。行人至此,无不驻足观赏。通过勤俭兴院,为全院干警营造了一个舒适、优雅、文明、亮丽的工作生活环境。

        “现在好了,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检察队伍壮大了,103名干警有热情、有魄力、有素质,本科以上达80%。通过科技强检,检察机关装备改善了,这真是可喜可贺呀!”。说到这里,朱老两眼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采访结束后,我惊讶于朱老惊人的记忆力和敏捷的思维,更被老一代检察人的精神所感动。当我问他为什么事隔二三十年的往事还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时,他说:“那是我人生中最精彩的片断啊。”  朱老现在虽然离开我们了,他当时那激动的神采,我至今记忆犹新。

        赤手空拳抓捕了怀揣炸弹的经济犯

        一般人认为,检察官办案,对象是穿皮鞋的,坐在办公室里审案安全又舒适,抓捕有刀有枪的歹徒,只有公安干警才能遇得到。而麻城检察干警28年前曾赤手空拳地将一名怀揣炸弹的经济犯、杀人犯(预备)抓捕归案,成为人们的美谈。

        当年曾参与办理此案的检察干警、原麻城市检察院监所科副科长陈胜利,谈起当时的情景,顿时热血沸腾,20多年前的那件事,似乎就发生在昨天。

        19884月,麻城检察院接到群众举报,市某乡供销社出纳李某涉嫌贪污公款,院检察长指令经济科迅速展开侦查。检察干警经侦查发现:被告人李某自19878月至19883月在担任某乡供销社出纳会计期间,严重违反财经纪律,涉嫌贪污公款6000余元,用于自已购置摩托车,并在外地游玩挥霍。同年511日,市检察院向被举报人李某下达传唤通知,李某拒不应传到案,反而仇视单位领导,继续作案,并用自已原来偷来的炸药、雷管、导火索自制炸弹一枚,企图杀害本单位领导。

        为了迅速抓捕犯罪嫌疑人李某,检察机关迅速成立了由检察干警彭鹏(现任市政法委书记)、马晋旺、陈胜利等人组成的抓捕专班。经过侦查布控,检察干警于同年520日深夜12时发现犯罪嫌疑人李某独自骑摩托车在市工业路二小门口出现,检察干警陈胜利第一个从吉普车上跳下来,冲上去将嫌疑人李某扑倒,后在其他干警的帮助下将李某制服,检察干警当场从李某身上搜出了这枚自制的炸弹。后经专家鉴定,被告人李某身上所藏的这枚炸弹威力很大,能摧毁一座面积百余平方米的楼房。

        听完老陈叙述他们赤手空拳抓捕经济犯李某的经过后,我为当年检察干警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到自豪,不禁问道:“你们怎么难道不知道有生命危险啦?”

        老陈答道:“面对当时情景,我们没有时间多想,只想早点抓住罪犯,让他受到法律的制裁。”

        1989128日,犯罪嫌疑人李某被麻城市人民法院以犯贪污罪和故意杀人罪(预备)依法判处了有期徒刑。由于麻城检察干警面对怀揣炸弹、企图杀人的经济犯,冲锋陷阵,生死不顾,该办案组受到上级检察机关的表彰,并记功。

        一篇调查报告竟上了《人民日报》头条

        19811123,《人民日报》三版头条以“本报讯”名义转发了湖北麻城检察院撰写的刊登在《人民检察》第九期一篇名为《开展法纪教育  积极预防犯罪————麻城八一大队治安状况长期良好》的文章,这是麻城检察院恢复重建至今第一篇上《人民日报》的稿件。该文不仅篇幅较长,而且事迹典型,并且在《人民日报》三版头条发表,一时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为此,我特地采访了当时亲历此事并参与此文撰写的市检察院原反渎局长、检委办主任罗先进。谈起当时撰写此文的经过,罗先进同志记忆犹新,滔滔述来……

        “我是1979年底选调到麻城检察院工作。刚进院时,全院仅仅27人,分五科一室,我被分配在法纪检察科任书记员。1981年初,上级检察院和麻城县革委会又交给县检察院一个任务,就是参与社会调查,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三科身上,当时的科长安排我和干警杨恩义结合办案做好调查。我们卷起行李,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调查,一个乡镇一个乡镇的走访。众所周知,“文革”期间,社会治安状况一度十分糟糕,麻城的情况也不例外。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典型,即麻城铁门岗乡八一大队〈现改为肖五房村〉。该大队虽然人口少,地盘不大,但地理位置特殊,四周被武汉市新洲县环绕,是麻城的一块“飞地”,治安状况复杂。然而,该村自1959年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以后,他们吸取经验教训,广泛宣传政策和法律,及时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干部以身作则,带头遵纪守法,因而全大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群众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二十一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即使在“文革”中也没有发生打砸抢,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时的村支书叫肖子华,还是麻城县委委员。当年发生了两件小事使人记忆犹深。一次是成熟的棉花被一个新洲人偷摘,社员们闻讯后,要把偷棉花的人查出来严惩。为防止事态发展,村支书肖子华一方面向群众做说服教育工作,一方面在掌握了确凿证据后,与对方书记一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让当事人原封不动的将偷摘的棉花送还八一大队;另一次是肖子华的小女儿在集体地里摘了一把豌豆角,肖子华依照制度规定赔偿。他爱人不同意,认为是小题大作,肖子华说:“一把豌豆事小,干部子女出了问题不严肃处理,又怎能处理群众中的问题。”肖子华说服了爱人,称了3斤大米亲自送到保管室作为赔偿。这些小事在当地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一个多月的调查中,我和杨恩义还了解了该大队不少好经验、好作法。

        “调查回来后,我向院党组汇报八一大队这个典型,院党组确定我写一篇调查报告。在杨恩义等同志的帮助下,我在一个星期内写出了反映八一大队社会治安状况的好经验、好作法的调查报告————《这里二十一年来没有刑事案件》,字数约5000字,该文写成后,我经历了三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的是该稿经原县检察院副检察长赵仁升(已故)修改,由县检察院党组审核后,送县革委会审查通过,并由县革委会组织在全县推广经验。第二个没想到的是该文经院党组同意,我将该文署名为湖北省麻城县检察院,并加盖公章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刊物《人民检察》投稿,没想到,19819月份,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刊物《人民检察》第九期刊载此文,题目改为《这里二十一年来没人犯罪》,署名为湖北省麻城县检察院,略有删节,近5000字。19829 月,此文又被收入了《1981年人民检察选编》。第三个没想到的是,19811125日,院里有人拿着刚到的1123日《人民日报》喊道:‘麻城的东西上《人民日报》了,还是转发《人民检察》的呢。‘我冲过去连忙把同事手上的报纸抢过来一看,不错,《人民日报》第三版头条刊登的《麻城八一大队治安情况长期良好》,内容大致和我写的一样,有删节,2000多字,题目也加以修改。我真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象我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在大伙的帮助下,写了麻城的一点好经验、好作法,根本没有想到能登上《人民日报》这样在全国有影响的大报,而且第三版头条,这是领导和同事们指导和帮助的结果,是《人民检察》编辑们指导和帮助的结果,是《人民日报》编辑们指导和帮助的结果。”

        时隔30多年,不久前,当我在麻城档案馆将当年刊登此文的那张现已发黄的《人民日报》找出来时,该馆负责人感慨地说:“没想到检察院曾写过这么一大篇好稿子,真不简单!”

        麻城检察院写的文章上了《人民日报》这件事很快传遍了麻城这个小县城,在全县上下引起了巨大反响,麻城各界群众学习八一大队这个典型的劲头更足了。县革委会就此事在全县大会上给予检察院通报表彰。该文的发表政治意义重大,因为当时正值83年“严打”前夕,为“严打”提供了一个好的舆论导向,创造了一个好的舆论环境,提供了一个好的工作方法,省委、黄冈地委还派人来八一大队总结经验,予以推广。八一大队一时成为省、地、县社会治安学习的榜样。  

        听着“老检察”讲那过去的故事,看看现在装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侦技大楼,再看看检察院院子里停放着一辆辆崭新标致的警车,感悟着改革开放尤其是麻城建市30多年来麻城检察事业的发展与辉煌,我心潮激荡,百感交集:没有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就没有麻城检察事业的今天;没有麻城撤县建市,就没有麻城检察事业的发展,更没有老区麻城经济腾飞的春天。我坚信,老区麻城这艘奋进的巨轮,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必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劈浪搏击,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