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色彩风格

        我的父亲

        【字号:      时间:2017-04-05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鬃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这是青年歌唱家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里的一段歌词。歌曲表达了儿女对父亲的一种敬仰之情。

          我的父亲——鲍传华,是当阳市文学艺术界乃至全省一定区域内小有名气的人物,早已年过古稀,在家安度晚年。他身上有众多的头衔,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湖北《三国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北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等,还是湖北省、宜昌市非遗文化传承人。他着有多部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长坂坡》、《关陵匾额楹联注释》、《当阳旅游百问百答》、电视连续剧《武圣关公》、《漳河大鼓》、《当阳恋歌》等。

          我的父亲年轻时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多才多艺,但他性子急躁,办事雷厉风行、深思熟虑。他一生从事群众文化的研究,挖掘和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文化素材,他集歌曲的创作(作曲、作词)、演唱、乐器于一身,后来又专门从事三国文化的研究,是难得的复合型人才。他曾抱怨他生不逢时,生不逢地。

          我儿时的父亲命运多坎坷,也吃了不少苦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挨过斗、游过行。工作以后出差期间多次遭遇车祸,头部和身体其它部位多处受伤。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和影响他后来创作的执着信念。他曾经当过教师,后来参加焦枝铁路的修建,工程完工后调到原宜昌地区文化局创作组工作,1980年,为了研究三国文化和照顾家庭他主动申请调回原当阳县文化局工作。但父亲是一个喜欢搞学术研究的人,不想做官,他又主动要求到文化馆工作,以便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研究三国文化。年轻时的父亲只身一人在宜昌工作,几乎没有管过我们三兄弟,那时的父亲我是既熟悉又陌生,因为他很少回家,当时我们几兄弟随母亲在农村生活,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每次回来都给他的妈(我的婆婆)带橘子罐头,然后婆婆就迫不及待地安排他干这干哪。生怕他的么儿子歇着了。父亲对我的关心我隐约的记得带我去考过一次原当阳县文工团,好像还教我学过二胡和手风琴,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从事我所喜欢的音乐这一职业。俗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不过,现在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已足矣!

          我眼中的父亲是一个对工作和生活都十分充满激情的人,无论退休前还是退休后,无论在什么单位做什么工作,他都特别认真、特别细致,凡事都精心准备,充分策划,可以说在领导和同事心中他是一个值得信任、值得交往的人。父亲退休前后,每逢当阳市委、市政府有重要的外事活动和接待任务,都是请我父亲陪同一路讲解当阳的三国文化和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父亲一生酷爱音乐,他创作了很多原生态和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民歌,他主张当阳人要演唱当阳人自己的歌,他为我市不少中、小学谱写了校歌。还经常参与和辅导我市举办的各种群众性的文艺活动,组建了我市第一支民间乐团,丰富了我市的群众文化生活,培养和推荐了一批音乐人才。原宜昌地区歌舞团独唱演员周有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曾代表宜昌参加过全国和湖北省内的文艺调演并多次获奖,为宜昌和当阳的父亲乡亲争了光。我虽然喜欢音乐,但我从未真正演唱过父亲创作的歌曲,当我在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唱歌的时候,时常会遇见一些熟人,这其中也包括我父亲的同事、朋友和学生,我参加活动的地方大多是本地的民间艺人和音乐爱好者自发开展的,他们当中经常会有人演唱我父亲创作的一首极具地方特色的情歌《挖黄姜》。有人时常调侃我说不唱老头子的歌,唱别人的歌,弄得我好些尴尬。虽然我不唱父亲的歌,但父亲写的歌却深受广大师生和群众的喜爱并广为传唱。

          我心中的父亲平凡而伟大、幽默而风趣。父亲自从回到当阳以后,无论在文化馆工作还是在文化局、政协工作,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放在了潜心研究三国文化上,为了研究三国文化和弘扬关公精神,父亲远赴全国各地,先后到山西解州、洛阳关林等地调研和学习,由于受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父亲为了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和同事一起骑单车冒着严寒、不畏酷署、风餐露宿行程万余里到相关地方采访和寻迹,终于获得了大量文献资料和史记。关公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忠、义、仁、勇四个字。父亲文如其人,他教育我们和孙辈们要发扬和崇尚关公精神,做人要诚实和厚道。

          父亲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或许是受先辈们的影响,他常教育我们说:力大养一人,智大养千人。告诫我们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凭本事吃饭,做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很多和我父亲共过事的人都说父亲是一个能说会道、会讲故事的人,但生病前后的父亲判若二人,生病之前的父亲只要是朋友聚会他就滔滔不绝的讲这讲哪,根本听不得别人的声音,几年前生病以后(中风)损坏了部分脑血管,加上年事已高,语言意识出现了障碍,经常说错话,唉,人啊,不要等年纪大了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在这里,我要衷心的祝福天下所有父亲、母亲健康长寿!父亲的思想不仅影响到我们这一辈,还影响到孙女辈,他的三个儿子唯有老二传承了他的事业,令他感到欣慰。或许是父亲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没有完全尽到教育子女责任的愧疚,在他当爷爷以后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教育孙女的问题上是用了心的,也是尽了力的,从小辅导孙女们做作业、弹钢琴。在我女儿高中毕业之际,受爷爷的教育和影响,父亲专门抽出时间搜集和整理了他大孙女的一本作文专集《学生梦》。大孙女鲍朔也不负众望,在2005年的全国高考中以当阳市文科第二名的绝对高分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英播)。大学毕业后,在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她自谋生路、自主创业,在北京创办了一家传媒公司,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孙女们现在都在北京从事她们所喜爱的文化传媒行业。也算是圆了父亲的一个梦,但愿她们梦想成真。

          父亲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与他的老伴、我亲爱的母亲默默无闻的奉献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登台深情地演唱这首《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