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色彩风格

        吾乡安处多愉悦 过年

        【字号:      时间:2021-02-17      

            过年,一个几千年文明留给现代中国的印记,也是传统文化在漫漫岁月里,经年累月的传承。


          “穷过日子,富过年”是家乡流传的一句俗语,也成了这一方的文化延续;平常再苦,过年则不能,忙碌了一年,要用团聚犒劳自己,过的红红火火,欢天喜地,一年好过一年;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腊月的门口,细闻之,就有年的味道。赶集则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议程”,购买年货,置办衣服,最重要的是得弄到门画、对联。 

          小时候的记忆中,腊月过后,就要数着日子逢双赶集,一三五在家杀猪宰羊,为三十的晚上准备柴火,二四六带着自家多出的鸡、鸭、肉、蛋去镇上销售一空,购买所需的糖、米、醋、盐、日常所需品;人们可能互不相识,却将五湖四海的年货汇聚与此,更像是一种年味的分享。 

          那时,我赶集则全是为了糖,小白兔奶糖、玉米棒软糖、芝麻糊酥糖,每年皆是腊月初二盼到腊月二十七,糖没买着,却是出了几次苦力;一般到了腊月二十八,才如愿以偿,此时家家户户的年货也基本都齐了;人头攒动的集市、热闹的氛围在夜幕降临之际突然消失,喜悦的年味不打折扣的匀到了千家万户。 

          吃罢晚饭,村子里的油香则会更加浓郁。团圆饭桌上不能少了“炸货”,那是一个彰显贤内助下得了厨房的绝佳时机,炸冻米、红薯圆子、肉圆子、麻花、麻叶、酥肉、福饼...蒸年糕、蒸馒头...样式美观、越是可口越是加分! 

          一夜忙碌,味蕾将困倦驱散,只为等待三十的团圆与那晚间的焰火。 

          年轮转动,一年红火又一年。自懂事起至今,年过的也各不相同,从一味的喜欢过年到期盼过年,年味的深邃与魅力越发迷人,深藏了太多的东西,团圆、祝福、祈愿、责任、还有那些道不明的东西…… 

          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管是外出游子,还是坚守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其灵魂深处最牵挂、最放不下的始终是亲人,一场团圆对一个家庭来说,意义非凡。 

          然而今年,疫情挡住了很多人的返乡路,少了往昔千万人向故土跋涉的画面,从春运数据来看,很多人接受了“就地过年”的趋势,既留之,则安之,过不一样的年味儿。 

          减少流动成为共识,是无数人作出的贡献。年味在以另一种方式升华演变,往年,春运人群拥挤出火热的年味;今年,冷清的春运,让年味更加安心。通过视频,看看遥远的家乡父老乡亲;用上快递,邮去孩子最喜欢吃的糖果;团圆只是换了方式,年货依旧花花彩彩,到处都是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幸福美满,阖家欢乐;无数人只是将新年的祈愿付诸于“就地过年”的行动。 

          腊月二十六,老家的街上已经挂满了灯笼,点亮了年味。视频中,我看着远方的亲人正在炸着麻花、酥肉、冻米……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一时感慨,越来越好就好;心安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我的故乡一切安然,就是最好的祈愿,愉心悦意,幸福美满,这更需要我们去坚守和传承。 

          “过年”,春暖花开,家国安康,何时都是“年”!